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25 19:12:12
問答題技法四
解演繹題要講骨肉相連
演繹題是近年來中考思想品德試卷材料分析題中出現的一種新題型,之所以稱為新題型,并不是說以前沒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現,大多是作為高考題型。演繹題,實際上是相對于歸納型材料題而言的。歸納型材料題,往往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根據材料信息得出結論。與此相反,演繹型材料題則是在設問中先呈現觀點或結論,然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說明材料體現的觀點,即說明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演繹題在設同中最明顯的標志是“如何體現”。如何反映”“怎樣得出”等字眼。此類題型的設計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試中失分較多的主觀題之一,特別是在沒有經過相關訓練的情況下表現尤為明顯,學生不是答不中要點、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實際上,此類題型盡管“形散”(材料的選取越來越多樣化、新穎化),但“神”不散(答題的規律和套路不變),只要認識這種題型的設計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常情況下,包括演繹題在內的思想品德主觀題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設計,即先明確要考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整合。這樣,材料的選擇帶有明確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數呈現的材料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識點,只不過有的材料對知識點的呈現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不易察覺。所以,告訴學生所給材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解決主觀題的一個突破口。
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發現,如果單純用方法說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類型問題時,學生又忘得一干二凈了,而重新“炒冷飯”,學生能真正聽進去的內容也不多。
這也是有的老師經常抱怨“明明講了n次的題型,怎么一轉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題方法除了要講究科學性之外,還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讓學生不容易忘記,最好能起到“一兩撥千金”的效果,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融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促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
“骨肉相連”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解決演繹題的方法,實施下來,效果不錯,不僅使學生深刻領會到演繹題的解題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飯”的無奈,生動形象,簡單易記。
所謂“骨”,就是指題目所給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旬,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區別于題目所給的其他材料,因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紹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擾性的;而“肉”是指設問中所要體現的觀點或內容。嚴格來講,演繹題必須有“骨”有“肉”,要“骨肉相連”,有“骨”無“肉”或者有“肉”無“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說,只有材料呈現而沒有觀點說明,或者只有觀點說明而無材料輔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將材料和觀點對應才行。具體到解題步驟,我歸納為三步:第一步,知“肉”,即首先讓學生在課本中找出設問所體現的內容(這是相對于開卷考試而言的,而對于閉卷考試,則要求學生首先知曉設問所體現的觀點的具體內容),即上文所說的“肉”;第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時還要對所給材料進行梳理、概括,;第三步,“骨肉相連”,即要將取好的“骨”與沒問中的“肉”進行比對和聯系,使“骨肉相連”,從而使材料能夠體現并反映觀點,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試題掃描】
(2011·江蘇省蘇州卷·31)某校九年級(2)班同學準備召開一次關于“民族問題”的主題班會,他(她)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到如下材料:
在新疆烏魯術齊市“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期問,很多維吾爾族群眾挺身而出,主動營救和保護漢族群眾;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我國《選舉法》規定:“全國少數民族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應有代表一人。”
問;材料是如何體現我國民族政策的?
【解析思路】
首先,在審題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此類題屬于演繹型材料分析題,在設問中最明顯的字眼就是“如何體現”,即要求說明材料如何體現所給觀點。下面,我們用“骨肉相連”法來解析:
第一步:知“肉”。先讓學生把設問中“肉”的部分(即所要體現的觀點)寫出來,也就是知曉我國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步:取“骨”。帶著觀點分析材料,找出能體現觀點的材料之“骨”來,即找出材料的中心句、主旨句。如果還是覺得有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材料是由幾句話組成
的,講了幾層意思,刪繁就筒,刪去無足重輕的“枝葉”,剩下的大多就是材料中的主旨句。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反向推理”來找材料中的主旨句,即先明確觀點,然后帶著觀點分析句子,找出材料的“主心骨”。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發現,本題材料的“骨”是:(1)新疆“7·5”事件期間,維吾爾族群眾主動營救和保護漢族群眾;(2)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3)全國各少數民族至少應選舉一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三步:“骨肉”相連。將從材料中取出的“骨”干句與“肉”觀點進行剝比和聯系,由此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即什么“骨”干句對應什么觀點。具體到本題,即“骨”一“新疆‘7·5’事件期間,維吾爾族群眾主動營救和保護漢族群眾”對應的是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骨”——“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應的是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骨”“全國各少數民族至少應選舉一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應的是我國的民族平等政策。
第四步:形成答案。在確認對應關系正確的情況下,形成本題答案。即:①材料中“全國各少數民族至少應選舉一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體現了我國的民族平等政策;②材料中“新疆‘7·5’事件期問,維吾爾族群眾主動營救和保護漢族群眾”體現了我國的民族團結政策;③材料中“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體現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小試身手】
材料:2010年8月2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提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將醉駕、飆車,情節惡劣的定為犯罪,這是我國第一次將醉
酒駕車行為列為犯罪,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的尊重和保護;2011年5月,備受關注的高曉松醉酒駕駛案在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高曉松醉酒駕駛機動車犯危險駕駛罪,被判處六個月拘役,罰款4000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與網民在線交流。在同答網友“堅決到底”的問題時指出:“無論什么人,有多高的職務,只要他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都會受到嚴厲懲處。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手軟”。
問:上述材料是怎樣反映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
【解析思路】
此題還是說明“材料與觀點”關系的問題,是一個典型的演繹題,解答此題的一般步驟有三:先列出設問之“肉”,再找材料之“骨”,最后對比使“骨肉相連”并形成答案。 本題之“肉”是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具體表現有三: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本題之“骨”是:(1)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提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將醉駕、飆車,情節惡劣的定為犯罪;(2)高曉松醉酒駕駛機動車犯危險駕駛罪,被判處六個月拘役,罰款4000元;(3)無論什么人,有多高的職務,只要他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都會受到嚴厲懲處。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手軟。
最后,進行“骨肉相連”,形成答案。①“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提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將醉駕、飆車,情節惡劣的定為犯罪”反映了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②“高曉松醉酒駕駛機動車把危險駕駛罪,被判處六個月拘役,罰款4000元”反映了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③“無論什么人,有多高的職務,只要他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都會受到嚴厲懲處。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手軟”反映了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兩例中的材料之“骨”相對比較簡單直接,“肉”也是直截了當。但是,如果材料通過表格或者其他圖形類形式呈現時,那么在找“骨”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概括,此類題大多出現在高考試卷中。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握住解題的方法,就能達到“做一道題會一類題”的效果。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