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型題目
只需熟悉課本的知識點,按照題目答題就可以。
“認識”型簡答題
這類題目的設問方式通常是“如何認識”、“如何看待”、“談談你的看法”、“分析這一現象”等等。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通常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去解答,即“對與錯”、“重要性、必要性”、“具體措施”等。
“啟示”型題目
這類題目的設問方式是:這個事給我們有什么啟示?回答時,要注意提煉材料中的觀點,結合所學的知識點來分析,從中歸納出材料反映的道理。
“評析”型題目
這類題目一般是“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回答這類題目時,首頁要判斷是對還是錯,或者是不全面,然后根據相應的依據如法律法規和教材的理論等,再聯系材料中的觀點進行分析。
“漫畫”型題目
漫畫類的題目,要找準漫畫與知識點的鏈接點,首先要看標題,看標題能否給出指引性的知識點或者觀點;然后看文字,看看漫畫中有哪些文字,通常漫畫里的文字都是“意味深長”的;最后看畫面,漫畫夸張之處通常是其弦外之音,真正的寓意也就在這里。
“圖表”型題目
“圖表”類型的,首先要看標題,標題比較直觀的說明了圖表的內容;然后要將圖片數據做三個對比,“橫向比”、“縱向比”和“綜合比”,將三個對比的數據歸納整理,通常就會得出想要說明的問題;最后要看看圖表下面的注釋,看看有沒有特別的注釋。
“體現型”題目
這類題目通常會問“體現了什么?、怎么體現”等等。回答的時候,應該寫上教材的知識點,再加上材料的關鍵詞來體現這一知識點。所以解題的思路就是:定知識點、聯系知識點、梳理答題。
“反映”型題目
這類題目通常會問“反映了某一問題發生了哪些變化”、“反映了什么現象或什么問題?”、“說明了什么?”等。回答的時候要對題目材料所給的信息全面把握,將感性的材料理性化。
“為什么”型題目
這類題目的設問方式是:為什么說……、為什么要……。回答這類為什么題目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說明你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等等。
“怎么辦”型題目
一般來說,這類題目會問你“如何”、“怎樣”,有時也會出現建議的形式,這類怎么辦的題目,一般要給定主體是誰,然后再寫怎么辦。
“意義”型題目
通常題目會問“有什么積極的影響或者意義”,對于這類的意義題目,要針對某一“做法”或“事件”有什么意思來回答,回答時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意義來考慮,還要對個人、國家、社會和事件本身的意義來思考。
2.解題切入點
1.初中政治主觀題的基本思路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2.是什么
含義+表現+特點+形成+種類(不是每個必講用的不多,在做題的第一句話時需要點清是什么)。
3.為什么的別名
作用+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關系+功能+原則+理念等。
4.怎么辦
國家怎么辦+社會怎么辦+公民怎么辦+青少年怎么辦+途徑+方式+方法+技能技巧。
5.國家怎么辦
政治怎么辦+經濟怎么辦+文化怎么辦+法制怎么辦+其它方針政策怎么辦。
6.青少年怎么辦
理想+品德+心理品質+學習+方法+途徑(品德一般是八榮,心理品質:情緒、意志、挫折、性格等)。
7.怎么辦的別名
出主意+建議+辦法+啟示。
8.每道主觀題的最后答案可歸納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9.人物類分析說明題的常用語句(除了心理分析外,還包括以下常用語句)
公式給人物定性+涉及的課本原理+聯系材料證明+表態怎么辦。
10.評價問題
注意點:引入材料+知識評析;
答案組合:行為評價(行為定性與判斷)+道德角度+法律角度+心理品質方面。
11.材料分析題(分析思路及格式)
解題關鍵在于搞清所給材料涉及到那些知識點(判斷出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按以下格式答題:
①用課本知識分析說明觀點(原因);
②結合材料分析;
③回歸提問得出結論;
④表態(青少年的做法)。
12.實踐題
①班會:主題,目的,標語,歌曲步驟活動方式,發言提綱(看法);
②做活動調查組(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調查對象提出建議),宣傳組(板報,板報欄目漫畫,解說詞),策劃組(征文演講知識競寒,圖片展);
③形式:辯論會,主題班會,故事會,板報手抄報,調查報告,參觀訪問,家務勞動,公益勞動,校內各種活動等。
3.政治答題方法
1.書本知識掌握運用
解題方法:判斷知識點→鎖定答題范圍→搜尋筆記
2.觀點型題目:(說明、體現、符合)
解題方法:抓關鍵詞→回歸教材→組織語言(運用政治術語作答)
3.啟示型題目:(認識、理解、啟示等)
解題方法:
提出問題(是什么):體現了XX、反映了XX、符合了XX
分析問題(為什么):可從原因、意義、作用、影響上分析
解決問題(怎么做):可從國家、社會、學校或家庭和中學生等方面談
具體是:
國家要求在立法、執法和打擊上如何做;
社會要求人們的道德觀念上、宣傳上應做什么,要加強管理和監督;
學校、家庭上如何做好教育、榜樣、示范;
個人上如何提高認識、意識,形成習慣、落實行為。
※特別提示:在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中必須根據材料扣準題意作答。
4.關于“圖表、表格”類題型
一是總看,即看標題是什么;
二是橫看,一般是時間的排序或進程;
三是縱看,一般是看名稱或內容;
四是看試題的要求,即看設問,然后進行答題。
5.漫畫、圖畫要抓兩點
一是這個圖式的名稱是什么?
二是圖式的構成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解題方法】
★國家、政府應該.....(政策,法律、制度等)
針對我們身邊存在的問題,我認為……
★社會、學校應該...(風氣氛圍、教育、培養人才)
家長、青少年應該...(監督、引導、學習、理想等)
7.意義、作用型題目
有助于(有利于/是.....的需要/是...的必然要求)
8.青少年應當如何做
(1)(思想上)樹立XX方面意識,增強XX方面觀念,提高XX方面的是非辨別能力........
(2)(行動上)在學習上,我們應該XX;在生活上,我們應該XX;在工作上,我們應該(3)(影響他人上)勇于批評指正XX等不良行為,堅決與XX作斗爭。
9.“評析”“評價”型題目專項練習解題方法:
回答此類題目一般是先判斷(對、錯或不全面)(即是什么);其次寫出相應的依據(可以是一些法律規定,或教材的某些理論觀點),再聯系材料中的觀點或行為進行分析(即為什么),最后針對錯誤的觀點或行為寫出正確的觀點或行為(即怎樣做)。
4.答題思路
注意:以下所總結的答題思路步驟僅為一般規律,在考試組織答案時要根據材料并視題目分值,選擇思路中的所有步驟或其中幾個步驟。
1.直接式設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
設問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2.材料說明、反映了什么?(體現了哪些觀點?)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上述材料說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體現)了什么?”等,多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
解答對策:
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講述的是什么問題;再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這個問題的實質,即通過什么反映了什么。
基本思路:現象本質
①材料本身說明的問題是什么?
②透過材料的現象揭示的本質問題或觀點是什么?(直接對應+適度發散:視分值而定。組織答案時,往往是這種現象或行為的意義:怎樣做)
3.啟示(告訴...道理、體現了哪些觀點)、警示
基本思路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談談你的體會”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體會,受到啟迪。
解題對策
啟示是從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經驗、教訓,而警示則側重于從反方面行為中認識其危害并應吸取的教訓,其語言表述多為“應.....”,有部分題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回答出怎樣學習好的或摒棄壞的(針對材料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應怎么
做?)。
4.結合材料,談理解、認識、感悟、感想、體會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對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認識)”,“談談你對某某問題的認識(理解)”,或“談談為什么要怎樣”等,重點是考查考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問題思考的深度。
解題對策:
先對材料進行分層并概括出每一層的意思,明確它屬于哪個問題(即“是什么”),然后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為什么”)、“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即“怎么做”)。在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充分聯系教材,思維要發散,角度要多樣。
基本思路: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思路具體如何展開,應以教材知識為依據,不宜生搬硬套。)
①是什么:現象+本質(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②為什么:原因+意義
③怎樣做:分清角度——國家、社會、公民、經濟活動參與者、青少年......(要點的組織視分值的多少而定)
5.談作用、影響、意義
意義型的設問有“積極影響”、“經濟、政治意義”、“意義”等。
【基本思路】
“意義型”主要是針對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義來設問。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首先要明確有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還有對個人、國家、社會的意義。答案要點要緊緊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和題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關鍵句),有些題目作答時必須結合黨和國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及從現實意義角度考慮。這類題目可以套用“有利于.......的需要”“促進......”“推動……”等。
6.簡要說明....這樣做的道理?為什么要樣做(說)?(理由)
【解題方法】
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做)”的依據、意義(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有秩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基本思路】
是什么?為什么?(一般答題時側重于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的具體做法(多用于進行設問轉移)
②為什么:原因+意義或不這樣做的危害
7.怎樣解決…問題,避免…...現象,或提出.....對策,為...提議?
【基本思路】
首先要明確所提建議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①分清對象(即給誰提合理化建議,由誰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國家、政府(社會)、青少年(個人)
②怎樣解決:注意建議的角度(如國家、政府、社會、公民個人,政治、經濟、文化,或教育、道德、法律等不同方面)和所提建議的可行性。
8.行為評析
【基本思路】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步驟】
(1)找準行為
(2)行為定性(一般從法和德的角度進行評價定性)
(3)尋找依據(不正確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原則、沒有行使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正確行為:符合哪些法律、原則、行使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
(4)后果(正確行為帶來的影響;不正確的行為帶來的危害)
(5)應該怎樣做
①單個人物(或一類人物)單一行為評析;
②單個人物(多種行為)或多個人物(多種行為)評析。
【基本思路】
側重是什么、為什么。
【步驟】
仔細閱讀題干,找準、找全行為和人物;
針對每種行為進行具體行為定性,說明依據點到為止。
9.青少年應怎么做?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作為中學生,面對某某問題你應該怎么辦(怎么做),“你怎樣用實際行動來應對某某問題”或“你打算怎樣去做”等。
解答此類題目應把握兩個方面:
一是在思想上樹立什么理想(觀念、意識或精神);
二是在行動上具體有哪些做法。
下面為幾種常見的模式:
①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②觀念(意識)+行動(宣傳+具體行動):(一般針對某一領域的建設,如環保、誠信、節約型社會等說明怎樣做時,可用此思路)
③樹立遠大理想,正確樹立成才目標,肩負歷史使命;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發揚....精神(艱苦奮斗、創新精神、科學精神等),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增強體質,磨礪意志,將來為....(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家鄉、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0.說服、教育、出謀劃策或幫助....
①說服、教育、出謀劃策
【基本思路】
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指出錯誤是什么?說明為什么錯?應該怎樣做?
②幫助....
【基本思路】
指出錯誤;說明為什么錯(即理由);應該怎樣做;具體幫助行動,即行為影響。
11.舉例或舉措
【基本思路】
兩者側重點略有不同。
①列舉實例
應具體、有效、符合實際:忌空洞、泛泛而談。
②舉措
側重于國家、政府、社會的大政方針、戰略部署、措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