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私合營
1、工商業改造方式:從1954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
2、結果: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3、贖買政策: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4、三大改造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5、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6、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開,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2、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1976年10月)
1、背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為此,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動亂表現:1966年夏天全面發動起來。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組成的中央文革小組,成為實際指揮部,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各地到處出現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與法律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3、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了殘酷迫害,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抗爭:老一輩革命家對江青等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周恩來和許多干部堅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
5、結束: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6、影響:“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