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02 16:50:44
3
專題三·生物與環境
1.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
(2)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產者: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消費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分解者:能夠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
(3)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鏈。
如:草→兔→狼(寫食物鏈時注意:只能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層消費者結束;箭頭指向捕食者。)數食物鏈時,要從起始端數起,每條食物鏈要數到底,不能漏數。
(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計算食物鏈幾條(從植物開始算有幾個分支,分別算出每個分支有幾條,最后相加。)
找出最長或最短的一條食物鏈并寫出來(注意箭頭方向)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也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生物富集現象:越靠近食物鏈的末端(營養級高)的生物數量越少,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越靠近前端(營養級低)的生物數量越多,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少。
5.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2)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穩定,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4
專題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公式: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淀粉)+氧氣
葉綠體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有機物和氧氣;條件:光能、場所:葉綠體。
物質轉化的過程:簡單的無機物轉化成復雜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
(3)光合作用實質
能量轉化的過程:光能轉化成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4)光合作用意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超過了自身對氧的需要),維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5)實驗: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淀粉)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是:
①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數小時后隔水加熱(用酒精脫去葉綠素便于觀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變藍色):
⑥結果:遮光部分不變藍,見光部分變藍;
⑦證明(結論):綠葉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機物——淀粉
2.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為增加產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內通風),增加光照強度或延長光照時間,合理密植(讓作物的葉片充分利用單位面積光照,而不互相遮擋)。
3.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場所:線粒體
公式:有機物十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意義
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能散發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中的應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保存蔬菜水果:適當低溫、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保存種子時要曬干、低溫;松土、排澇可促進根系呼吸;適當加大晝夜溫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產量;種植農作物時,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應該合理密植。
適當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夠積累更多的有機物,提高產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夠延長保質期。
(4)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
4.綠色植物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綠色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
專題五·生物圈中的人
1.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1)六類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2)人體缺乏無機鹽、維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癥及食物來源
2.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大腸→肛門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成麥芽糖);
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初步將蛋白質消化成多肽);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不含消化液,將脂肪變為脂肪顆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種消化酶,徹底將淀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腸腺(分泌腸液,含多種消化酶,徹底將淀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淀粉——唾液淀粉酶—→麥芽糖———酶(腸液、胰液)———→葡萄糖(在口腔中開始)
②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酶(胃液、胰液、腸液)——→氨基酸(在胃中開始)
③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膽汁(肝臟)——→脂肪微粒———酶(腸液、胰液)———→甘油+脂肪酸(在小腸中開始)
(因頁面限制,箭頭中間即為反應條件)
(2)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
小腸的特點:
①小腸長;
②內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內表面積;
③消化液種類多(有腸液、胰液和膽汁);
④絨毛壁薄,只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絨毛內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4.關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預防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在生產過程中被農藥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發芽的馬鈴薯、毒蘑菇)
防止食品被細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熱煮熟
保持廚房和餐具的清潔衛生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5.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由血液、血管和心臟組成。
(1)血液的組成:血漿和血細胞
血漿的作用: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廢物等。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結構和功能如下: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御保護、調節體溫。
(2)血型和輸血:將血型分為O、A、B、AB血型;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若血型不合,則紅細胞會凝聚成團,堵塞血管。
(3)血管的種類、結構與功能
(4)心臟四腔:兩心房,兩心室。
6.血液循環
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的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液由動脈血轉變成靜脈血)
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7.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
呼吸系統中的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是氣體進出的通道,使進入肺的氣體變得溫暖、濕潤、清潔。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聲的器官。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由肺泡組成,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于氣體交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