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來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沖擊,特別是部分企業和個人生產生活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對一季度的國民經濟形成了一定下行壓力,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甚至也有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我們認為,短期的沖擊難以避免,但理性地看、中長期看,應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這一方面是在前期“非典”沖擊及應對中,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在應對疫情的公共政策制定及執行方面有了更多的經驗,相關技術、專業人才、物資儲備、生產能力方面較非典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的應對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可以預計防控疫情的斗爭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
一、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未變
此次疫情是典型的事件型沖擊,對經濟的短期影響顯著,但長期影響會漸趨消退。歷史經驗表明,消費和服務往往是受疫情影響最為集中的領域。從消費、投資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看,盡管近年來我國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但整體波動性不大,表現出較強的韌性。此外,近十年我國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其產值已占到GDP一半以上。因此,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從預測數據看,疫情在2-3月將達到高點,預計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會增大,其中消費和服務業影響較大。
從長期來看,決定我國經濟長期趨勢的驅動因素并沒有改變。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我國人均GDP已處于中等高收入國家行列,未來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再提高是唯一的可行路徑。這正是近年來我國系統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邏輯之所在。由此來看,決定我國未來經濟長期趨勢的不是需求端的漲落,更不是類似此次疫情的隨機事件因素,而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歷了四十年高速增長后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從這個角度看,未來我國經濟遠景取決于當前的深化改革進程。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系統性風險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技術創新等廣義生產要素領域改革正在持續深入推進,這些為我國經濟在長期得以行穩致遠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保障。正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站在全球格局演進大趨勢的角度來審視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才能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二、多部門出臺應對疫情舉措,未來宏觀政策調整空間充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定調今年“穩”字當頭。當前疫情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一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回落是可以預期的。我國總需求受到疫情短期抑制的情況下,宏觀政策上將會合理增加靈活性,以應對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為更好發揮金融對疫情防控工作和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內容包括五部分共30條措施,重點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正常的金融服務需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持;2月3日,央行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并下調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貨幣政策在流動性管理、引導社會融資成本等方面的調控變得更為彈性,未來也有望引導利率下行。同時,發改委、工信部等也出臺了多項舉措,要求相關企業擴大產能,保證疫情物資充分供給、大眾生活物資價格平穩有序。此外,財政部要求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未來在穩增長方面,也有擴大赤字率的空間。綜合來看,宏觀政策在應對疫情短期沖擊、穩定經濟上有充足的調整空間。
三、需進一步強化基建投資在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在此次疫情影響出現之前,市場對2020年的制造業與基建投資相對樂觀,尤其是制造業投資,而房地產投資不被看好。主要原因是,外需有望改善會帶動制造業投資回升。1月中美達成階段性貿易協議,市場對中美貿易預期開始企穩。同時,2019年7月以來,美歐在貨幣政策上先后開展降息和量化寬松,中國則進一步加大了在基建投資領域的力度,去年11月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先行指標開始改善,全球需求表現出回升跡象,利好我國出口。這些都是帶動我國制造業投資擴張的積極因素。但是,當前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與投資預期形成一定制約,也對出口增長短期內形成壓力。由此來看,出口與制造業投資增速預期的回調使得未來基建投資在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將變得更為突出。去年以來,地方專項債在基建投資領域使用的靈活性不斷增加,包括2019年6月開始允許將專項債券作為重大公益性項目資本金,隨后又將專項債可作為項目資本金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至與民生領域相關的10個領域。同時,2019年11月國常會提出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明確可以通過發行權益型、股權類金融工具籌措資本金等措施。為對沖疫情的經濟影響,未來基建投融資機制上可能會有更多支持政策出臺。
四、發揮金融逆周期調節作用,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生產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再次就疫情防控工作召開會議,會議指出,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業復產用工保障力度,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項目。金融系統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金融服務暢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主動作為,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要發揮國有大行等金融機構的擔當作用,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優惠服務。一方面大力支持當前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積極支持防控疫情急需緊缺的醫藥、醫療、防護等生產流通企業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抓緊摸排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為旅游、餐飲、航空、公路、鐵路等可能會波及的企業所需的金融服務及流動性資金需求做好準備,提供必要支持。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制造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信貸支持,保持信貸和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合理增速,落實綜合融資成本壓降要求,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占比。
其次,大力保障特殊時期的金融需求,做好社會民生服務。保障基本金融服務暢通,及時滿足疫情物資采購相關單位和企業的大額現金需求。確保支付清算通暢運行,建立銀行賬戶防疫“綠色通道”,加大電子支付服務保障力度,切實保障公眾征信相關權益,暢通國庫緊急撥款通道,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最后,保障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加強金融基礎設施服務保障,制定應急預案,對突發事件快速響應。穩妥開展金融市場相關業務,要保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金融機構的正常業務往來,加大支持力度。對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較重地區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債券發行,建立注冊發行“綠色通道”。對擬投資于防疫相關醫療設備、疫苗藥品生產研發企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建立登記備案“綠色通道”。
總的來看,金融機構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作為,合力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保障防疫項目資金需求與日常金融服務,對疫情相關行業、重點地區加大金融定向支持力度,加強重點領域信貸服務。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研判,提前考慮疫情平息后生產建設恢復的需要,進一步增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力促實體經濟穩速提質、結構優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