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南方醫(yī)院支援湖北醫(yī)療隊共有24名隊員。作為第一批廣東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yī)療隊的組成單位,我們已經在武漢工作生活了十一天。
我們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各項工作步入正軌、有序展開。我們在前方勇敢面對,有人在“身邊”默默支持。
之所以稱“身邊”,是因為她目前人就在武漢。她是武漢人,父母家在距漢口醫(yī)院二十公里外的黃陂區(qū)。之所以說默默,是因為她的故事,連我們多數隊員也不知情。
她就是冷芬,南方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護長。她是我們的最美“編外隊員”!
年二十九,一封特別的請戰(zhàn)書在互聯網上刷了屏,感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原第一軍醫(yī)大學赴小湯山醫(yī)療隊全體隊員,向南方醫(yī)院黨委積極請戰(zhàn)。
他們宣誓,“作為一支有豐富經驗、戰(zhàn)勝過‘非典’的英雄集體,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愿為戰(zhàn)勝疫情,隨時聽候調令,義無反顧,奔赴一線做出應有的貢獻”。
“若有戰(zhàn)、召必回、戰(zhàn)必勝”,錚錚誓言之下,是一個個鮮活的名字和紅手印。冷芬,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2003年,還是20歲的冷芬,作為護理隊員在小湯山醫(yī)院堅守了兩個多月。她所在病區(qū)的醫(yī)療隊,是小湯山關閉前最后一批撤離的。
這段難忘經歷,早已成為她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一直激勵著她積極樂觀、勇敢擔當。
提早幾天回到武漢父母家休假的冷芬,一直關注著家鄉(xiāng)的疫情動態(tài),也通過小湯山戰(zhàn)友微信群了解到了很多訊息。她第一時間向科室和院里請戰(zhàn),也請戰(zhàn)友代為簽下名字。
她對當年的隊長郭亞兵、隊友李利和史麗莎說,“等你們過來,我與你們一起匯合,繼續(xù)并肩作戰(zhàn)”。
醫(yī)院考慮到她已提前幾天進入疫區(qū),從保障隊員安全的大局出發(fā),婉拒了她的請求。
人在疫區(qū)、卻上不了前線的冷芬,感到特別的遺憾。她理解院里的隱憂,卻依然難過了許久。
從醫(yī)療隊抵達武漢的那一刻起,冷芬的心就和南方醫(yī)院隊員們在一起了。她頻頻向李利、史麗莎了解情況。
當得知多數隊員由于出發(fā)匆忙,沒有帶夠防寒衣物、鞋子,沒有備用的食物,溫飽暫時成了問題,她特別著急。
冷芬決定發(fā)揮自己的地理優(yōu)勢,多次提出要為隊員們做一些事?紤]到急用物資在本地購買會更快送到隊里,醫(yī)院于是委托冷芬代辦。
大年初五,拿到隊員匯總的物資清單后,冷芬就拉上哥哥、嫂子到住家附近的超市采購。
此時的武漢已經封城,大家都待在家中很少外出,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冷芬一直瞞著父母。
冷芬戴著口罩,花了大半天的時間,跑了好幾個地方,先行墊付三萬多塊錢,湊齊了大家最急迫的一批生活用品。
包括保暖內衣、羽絨服、鞋子、紙尿褲、方便面、餅干、八寶粥、洗衣液、家用消毒液等等,堆起來滿滿十幾盒子。
此時的武漢交通已經管制,冷芬又緊急向區(qū)交警大隊提出協助請求。在交警的專車護送下,她親自將物品送到大家入住的酒店門口。
后續(xù),冷芬又先后兩次為隊員默默提供物資,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院里從廣州寄送的物品,冷芬也主動去機場接收及協助轉運。
現在,隊員們穿著暖暖的外套、保暖衣、鞋子,每天上班下班、忙碌不停。
住在漢口醫(yī)院二十公里外的冷芬,作為南方醫(yī)院醫(yī)療隊“編外隊員”,默默關注著我們,掛念著我們,陪著我們。如果有什么需要,她一定還會再出手。
謝謝您,冷芬護長!向我們的最美“編外隊員”致敬!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