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授課過程
(播放“絲綢之路”的影音材料,時間大約2分鐘。畫面向學生展示絲綢之路上的沙漠、駝隊、商旅等等場景。)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你可以想象,兩千多年前,這條路上往來不息的駝隊、紛繁忙碌的商旅,這象征著漢王朝政治經濟和對外交往的繁榮。這是因為,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開始和初步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政治經濟在發展,文化也隨之進步。我們在第18課已經深深地被秦漢時期的自然科學成就所折服,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此時的人文科學成就吧。”
(展示課件封面:中國歷史第19課《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
(課件:秦漢時期的文化人文科學→宗教)
【第一目: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師:課前同學們對“自己動手”作了預習工作--“我們的附近有哪些佛教寺廟和道教勝地?”有哪位同學做了調查和了解的,請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介紹。
生:長沙有著名的開福寺,還有岳麓山上的云麓宮。
生:我去過南岳衡山,衡山的寺廟香火很盛。
【學生活動。介紹了解的知識,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出現只談佛教寺廟或者只談道教勝地的情況,盡量讓學生兩方面都能談到。】
師: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在西漢末年由中亞地區傳入中原的,所以,它屬于外來宗教。
(課件:示意圖《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動態演示佛教由中亞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路線,以及早期道教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產生。)
(課件:圖片《中國最早的佛寺--洛陽白馬寺》。師:相傳西漢末年,兩個印度僧人用白馬馱著佛經和釋迦牟尼像來到洛陽,所以叫做白馬寺)
師:佛教認為人死后可以投胎轉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提倡順從忍耐,這些,老百姓和統治者都接受,因而逐漸流行,經過千百年來與中國文化的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佛教。
在西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東漢時期,道教也興起了。
(課件:老子《道德經》簡帛→道觀。)
師:圖片上的歷史人物是誰?
生:是老子。
師:道教興起于東漢時期。奉老子為教主。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老子》,又名《道德經》。
東漢興起的道教借用了老子的清凈無為等思想,再將民間流行的神仙巫術與之結合,奉老子為教主,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
師:大家想一想,現實生活中人們有哪些思想觀念(或者言行舉止)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生:我奶奶每天都拜觀音菩薩。
『師插話:觀音菩薩是什么宗教的,大家知道嗎?生齊答:佛教。』
生:我碰見過廟里的和尚要飯。
『師插話:同學們,和尚可不是乞丐,他們的這種行為我們通常叫什么?生:化緣。』
生:有的人說話的時候也用宗教的語言。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生:比如還有“大千世界”、“一剎那”這些話原來都是宗教用語,現在大家都用了。
生:比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師插話:是的。同學們,這句話能不能說明宗教是勸人向善的?生齊答:能!』
生:鄉下死了人的時候,好像要請什么“師公”去做法。
『師:是的。這是道教的做道場,用來超度亡魂。』
【學生活動,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可以做出一些提示,比如日常生活用語、身邊信教人士的舉動言行等等。鼓勵學生多談多議論,不強求學生將問題馬上得出結論或過于深入,而是幫助學生盡量將此問題拓展延伸得更廣。】
師:剛才同學們講了很多,大家課前對這個問題的預習很不錯。
師:的確,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自己不信宗教,覺得宗教離我們很遠,其實,宗教不但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動,也影響著更多的東西。比如中國的古代雕塑和繪畫,就汲取了很多宗教藝術的精華。我們的文化里有宗教的一部分,宗教離我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遠。佛教和道教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見,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宗教里有哲學的成分,有著思辯的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宗教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
秦漢時期的史學有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司馬遷與《史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