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0:56:51
練習說明
一、研討下列問題,并背誦這三首詩。
1.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逼問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么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么要“逾墻”?“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可作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感到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么?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詩中境界。應當注意的是,詩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須言之成理;教師可以談談自己的見解,但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3.《望岳》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
這首詩意境深遠,初二學生由于閱歷尚淺,恐不易領會。設題目的是通過對“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詩的大意。要一層一層地說來,先疏通文意,然后啟發學生運用想像來描繪詩中的圖景。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和“有關資料”。
二、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并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采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后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后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三、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對偶句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便于記誦。例如“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對偶句?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并模仿著寫一兩組對偶句。
“對對子”,這是古詩文的基本功。過去的學塾里設有“對課”,人人必學。我們雖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視。設題目的在于給學生一點對偶常識,并嘗試著寫寫,有一點實踐經驗總是好的。如果時間充裕,也無妨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來。試寫可以從教師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入手,然后設置情境讓學生試寫全聯,以四言對、五言對為限。
參考答案:《春望》前三聯都是對偶句。按:杜甫好用對偶,他的近體詩中對偶句極多,不限于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兩聯全是對偶,《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中,前一聯是對偶。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三課時教讀。大體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課時;(2)《石壕吏》用一課時;(3)實踐活動(對偶練習、改編短劇并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課時。具體建議如下:
1.由于本課所選都是杜甫的詩,教學要求除理解這三首詩的內容并能熟練地背誦而外,還要使學生對詩人生平有個大致的了解。為此,教師應仔細構想介紹的方式,既要緊扣學習這三首詩的需要,又要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且費時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紹詩人入蜀前的經歷,入蜀以后的經歷擬放到高中階段再作介紹;
(2)按年代順序作介紹,突出重點,主要講安史之亂以后,20歲以前的經歷不必講,客居東都(洛陽)一句帶過,困居長安十年可略講(“有關資料”所附詩人年譜可供參考);
(3)配上示意圖(見“有關資料”);
(4)時間以8分鐘為限。
2.這三首詩都要當堂成誦。要先練習背誦,達到基本成誦后,作一點分析,最后再檢查背誦(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要求默寫),務求能脫口而出。應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釋里都講到了,不需要重復講解;
(2)要保證每首詩至少讀10遍,使學生達到“口熟”,這大約需要20分鐘,尚余70分鐘,供教師自由支配;
(3)在練習背誦過程中,適當地加以點撥仍有必要,包括層次的劃分、對偶句的運用等,目的是加快記誦的速度。
注:古體詩中也常有對偶句(如“造化”二句、“蕩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學階段用不著加以區分。
3.指導學生潛心涵詠的關鍵是要激活學生的想像。應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例如學習“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難想像出來。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頂。
(2)設想詩人當時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詩人“望”的地點無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參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頭》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詩人當時的情境來。
(3)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來描摹當時的情狀。例如《石壕吏》開頭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墻”等字眼把情節開端時的緊張氣氛想像出來。
4.講對偶可以適當地延伸到對聯,舉例盡可能地跟課文內容掛鉤。例如:
泰山南天門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百級,俯臨千嶂奇觀。”(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聯:“草堂傳后世,詩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