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0:58:38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由于課文篇幅短小,疏通文意不甚費力,語句又讀來瑯瑯上口,兩文都可以用先背誦,其次討論,最后默寫的程序進行教讀。討論的指導在“練習說明”里已經涉及,勿庸贅述。下面單就誦讀的指導談幾點意見。
一、基本原則和做法
1.誦讀指導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粗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達到成誦。粗知課文大意,就是約略地知道字面上的意思,能將全文大體上貫穿下來,而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解決所有的疑難(有些疑難要放在討論中解決)。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將精力集中在記誦上。
2.這種指導是在學生練習背誦的過程中進行的,為了保持誦讀的連續性,就必須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無論解詞、串句、說大意、指示讀法,都只能用三言兩語,點到為止,切忌繁瑣、拖沓。為此,教師應當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作認真的調查,以便有的放矢地解決某些帶有普遍性的疑難點。
3.指導誦讀的過程又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除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外,教師也應提出若干問題,或讓學生作答,或共同探討,以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如果涉及課文要旨,也要告訴學生預先作準備,留待下一步解決。
4.關于誦讀方法的提示,教師應當不止于說說而已,還要作示范誦讀,必要時也可以領著學生讀。
二、課文誦讀指導要點示例
1.《陋室銘》
①銘是韻文,可以叫學生找出韻腳,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第一層中,前四句是鋪墊(先不提類比論證),讀后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層寫“陋室”。“苔痕”二句寫環境(可讓學生說說環境的特點),要讀得有點美感。以下六句寫室中生活圖景(可問學生共寫幾件事),讀時須一事一頓。六句中有虛筆(可讓學生說,即“往來”句、“無絲竹”二句),虛筆讀得輕一些,才有韻味。
④第三層是結束語。“南陽”二句讀后,要作一頓(制造懸念),然后用肯定的語調讀末兩句。可問學生:作者寫這一層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諸葛廬不陋,子云亭不陋,則我之陋室亦不陋矣!)本層也可用調侃語調讀,要讀得有點韻味。
⑤讀畢還可以再問:“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照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貫穿全文,達到整體把握。
2.《愛蓮說》
①本文前一段介紹情況,當用陳述語調讀;后一段發議論,其中有判斷,有感嘆,要注意前后語調使用的區別。
②前一段首句是總說,當用提頓語氣讀;“可愛者甚蕃”要讀得分明。以下依次說菊、牡丹、蓮,其間應有明顯的停頓,“牡丹”后的停頓要長一些,因為以上皆鋪墊,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獨愛蓮之……不可褻玩焉”這個長句是有層次的(可讓學生試著劃分)。“予獨愛蓮”是統領語,“之”要輕讀。以下可分三層,即生長環境、長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讀出層次感。前兩層亦可用描寫語調讀,有審美感情,讀后作稍長停頓,再出末句,以突出蓮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兩小層(讓學生找出劃分的標志,即“噫”字):前一層是三個并列句,以人為喻,分別指出菊、牡丹、蓮的品格,要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出;前兩句要讀得輕些,后一句當重讀。后一層用菊、牡丹、蓮的不同遭際來批判世風,全用感嘆的語氣讀,但其間又有細微差別:“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⑤讀畢再讓學生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應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跟“蓮,花之君子者也”。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1.《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注:為保持銘文句式工整和押韻的特點,本文兼用意譯。
2.《愛蓮說》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二、作者簡介
1.劉禹錫(772—840),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觀寫詩諷刺保守派,外遷,任連州(今屬廣東省)刺史。以后還當過夔州(今屬四川省)、和州(今屬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長安,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
2.關于陋室(錢德車、陳友冰)
關于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舊中山郡),一說在安徽和縣(舊和州)。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里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說的根據是,劉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我們認為,和縣的陋室與劉禹錫關系更為密切。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824年)至寶歷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和縣與采石隔江相望,地處沖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晚唐以降,和州屢遭兵燹,陋室連同碑銘遂毀于兵火。劉禹錫之后,很少再見到有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大概正是由于這種緣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縣城關歷陽鎮中。一正兩廂聯成一體,方位坐北朝南,結構小巧緊湊。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階除三五級,旁植桐樹,秀木交柯,綠陰滿地,環境十分清幽。所處地勢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臨巍峨雄壯的鎮淮樓(俗稱鼓樓)。不遠處即夫子廟,廟址傳屬舊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鐫刻著嶺南人金福保補書的陋室銘。碑首篆書“陋室銘”三字,正文楷書,文后有記。金氏于后記中稱:“唐和州刺史劉夢得先生陋室,舊有碑銘,為柳誠懸(公權)所書,兵燹久□,碑亦無存。子才弟來宰歷陽,□三年,鳩工重建,囑余補書以存舊跡,爰握管書之,并志數語以告來茲。”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壞,現已斷裂殘損。然除個別字之外,文句猶清晰可讀。現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間再行重建。我們以為,清人起室復碑之舉,不似無端好事所為,于理當有依據。
(節選自《關于〈陋室銘〉的兩個問題》,《語文學習》1982年第8期)
3.《宋史》有關周敦頤的記載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寧初,知郴州。用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行部不憚勞苦,雖瘴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