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度文庫 2010-08-09 10:56:02
21.本題根據陳述對象的一致性原則判定選項。本句陳述對象是"戰爭",A、D項換成了"寫戰爭",C項"戰爭是材料"不通,只有B項和題干的陳述對象保持一致,故選B。
22.本題應根據落腳點和后語境的關系判定選項。本題的后語境在說"餐館",前面的落腳點必落在"中國餐館"上,A、D項把落腳點落在"商業區"上,C項落在了"開設"上,只有B項正確。
23.本題可根據語脈判定選項。從前后語境的語脈看,先講腦髓的發展,后講感覺器官,由此決定選項先講語言的發展帶來聽覺器官如何,排除B、D,剩下A、C;后語境的語脈先講"發展",后講"完善",這也是邏輯問題,發展帶來完善化,排除C,選A。不可忽視語脈,拿到題先看一下有無語脈可尋。許多題抓住語脈便迎刃而解。
24.本題是事理邏輯問題。首先承上"普遍出現冬梢抽生現象"說"如不控制"會帶來嚴重后果,排除C、D,剩下A、B;從事理邏輯說"冬來梢"是"春無花,夏無果"的原因,其語脈必為"冬來梢,春無花,夏無果",排除A,選B。
25.先看A、D項的兩個指示代詞"這","這"只能承前指代,前頭并沒說作品的事,"這"沒了著落,排除A、D;B項關聯詞位置不對(關聯詞在主語前,前后分句主語不同;關聯詞在主詞后,前后分句主語相同),B項前后分句說的是同一主語,應為"這些作品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排除B,選C。
26.A項"興致勃勃地游覽"和前邊"愉快地游覽"重復。C項"走馬觀花地看了個大概"和"愉快地游覽了久負盛名的"不吻合。D項"淋成了落湯雞"和"愉快地"感情色彩不一致。只有B項"倒給大家增添了一番在雨中游覽的情趣"和題干"愉快地游覽"意境相吻合,故選B。
27.本題應抓住選項的異點判定選項。縱觀四個選項,只有C項有一個"與"字,其余三項的陳述對象都是"婆子丫環";再看題干前一分句是"賈母"如何,后半分句是"賈珍騎馬,率領眾家丁……"和選項之間是"主奴關系",一個"與"字恰為主"與"奴坐。C項既符合主奴關系,又保持了句間的連貫性,故選C。
28.不管前頭說得多復雜,關鍵在于前語境的落腳點和選項的銜接關系,前語境"只剩下一線發光的天空"和這一落腳點對應的只能是"一條明亮的小溪",故選B。
29.這是2000年春季高考題,根據陳述對象保持一致的原則,本題的陳述對象為"公安干警",A、C項把它換成了"犯罪嫌疑人",可排除;B項后半句把陳述對象換成了"全部贓物和贓款",亦可排除。只有D項前后兩句話的陳述對象都是"公安干警",故選D。
30.本題是事理邏輯問題。首先"大鍋水"造成對"現有水資源"的浪費,A、C項講的是"地下水"的開發問題,造成不合邏輯,可排除;按事理邏輯,應先講"節水",再說"治水",然后才是"興水",故排除D,選B。其實不用看題干,按事理邏輯應先講對現有水資源的利用,再節水、治水、興水,就可把題做對。
31.本題前語境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的直接結果是"互相了解",然后是"協調共同的活動",然后才是"組織社會的生產"。A、B、D三項都不符合事理邏輯,選C。
32.本題前語境是"500多種圖書",緊承其后應說"其中暢銷書不多",排除B、D。緊承"暢銷書不多",應談原因,"店內大部分圖書……",最后是結論"購書者有限","不足以撐起整個店堂",C項邏輯順序顛倒,故選A。
33.本題前語境是"詩歌與封建政教的關系",緊承它應為"詩歌不僅是社會治亂、政教得失的反映",排除C、D,剩下A、B。B項不僅"政教得失、社會治亂"順序不當,而且關聯詞和主語的位置顛倒,可排除;主語"詩歌"應在"不僅"前面,故選A。
34.從整個后語境來看,舉曹雪芹、錢鐘書的例子和乾隆對比,說明不愛張揚的卻是真正的大作家,愛張揚的卻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項說"大人物、大名聲",本題說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沒說"大名聲",可排除。從后語境看,前一部分談"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腳點應落在"大作家"上,D項的落腳點落在"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選C。
35.本題前語境是"像嫵媚倩巧的少女,溫柔輕盈",它后面應該是句式相同的句子,只有D項和它句式相對應,選D。
36.縱觀四個選項,本題是事理邏輯問題。從事理邏輯說,應先"播下種"后"鉆出花",
然后是"生命力的象征"。,只有B項符合這一事理邏輯,選B。
37.從后語境看,本段話用的是"果真是……嗎?"的排比句式,只有A項句式相同,選A。
38.前語境說"形象思維構出畫面","根據畫面做出邏輯反應",其陳述對象是"形象思維",A、B項換成了"邏輯思維",可排除。"成為下個畫面的心理需求",說明"邏輯思維又誘導了形象思維",選D。
39.前語境是"小李偷偷地把繩子往后移了半尺多",下面應說這個做法怎么樣了,排除A、D。B、C兩項比較,B項更順暢自然,選B。
40.本題前語境在講"輸血的方法",A、B項把陳述對象換成了"這些企業",可排除,剩下C、D。從事理邏輯說,先是增加安全感,才造成不思創新,缺乏改革意識,排除C,選D。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