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城市快報 作者:亭亭 2010-05-26 14:15:17
“我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太粗心了!”
“我們孩子上課一聽就懂,下課一看就會,考試一做就錯!”
“其實題挺簡單的,就是沒考好!”
這些問題都是孩子“會而錯”現象的反映:“會而錯”——“學了”(學了知識),“知了”(了解了知識),也“做了”(做了習題),但“錯了”(拿不到高分)。
任何知識從學習到應用,再轉化為個人能力,需要一個不斷練習和鞏固的過程,“學了、知了、做了”只是量的積累,拿分才是質的飛躍。而有效的積累才是質變的關鍵,很多考生容易陷入誤區,導致事倍功半,從而嚴重挫敗自信心。
那么如何解決“付出卻無回報”的問題呢?
首先,學會把零散知識結構化、網絡化。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掌握同類知識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做到點-線-面的有機結合,然后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其次,學習中重視錯題,善于總結分析。“世上最有價值的不是專家出的題,而是自己的錯題”,每個錯題都是知識掌握情況、做題習慣和審題習慣問題的暴露,只有客觀分析學習的各個環節,然后對癥下藥,才能根治。
最后,課上抓住重點,課下提高效率,做題深度挖掘。“課上巧用功,課下更輕松”,要會聽老師的“思路”,重點的講析;上課時記錄老師的“啟迪”,做題時記錄“實戰心得”,評改時記錄老師的訂正才能保證有難度的題目敢于研究、模糊的題目盡量會、會做的題目都做對,同時能保證解題時想得快,算得準,寫得清。過程是完美的,結果還能不盡如人意嗎?
好習慣的培養重在平時,重在細節,重在積累。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時間內成績突飛猛進不容易,但多拿一分、多對一題卻不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認真落實“學了——知了——做了”各個環節,就一定能解決“會而錯”的現象。
文/亭亭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