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點燈的心 2009-12-15 09:26:15
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可能是中國父母最常用的法子,但這樣是不是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父母呢?到底是對孩子嚴厲好,還是任其發展好?家長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是否會影響到孩子?其實,不論您與另一半決定采行哪種教養法,最重要的原則都是: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并依孩子的個性來研發教養策略。現在,我們針對父母的不同教養法做深入的探討,剖析其優缺點,讓您思考和自我評估,看看您的教養方式恰不恰當、合不合格,從而看看父母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你是哪一類型父母?
教養模式1:雙方都權威
“對孩子嚴厲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親如果采用嚴厲的教養模式,那么,父母本身就很嚴謹,因而也不準孩子出錯;當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嚴格當成一種訓練孩子的方法。
教養下的孩子…
嚴厲的父母通常屬于自我主觀意識較高、控制力強的父母。此類型教養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標準,即在家長面前表現符合家長標準的乖寶寶,但在家長不在時又有另一種表現。
不過,有時孩子也有可能因為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標準遭責罵,而出現退縮的情況。此外,孩子還可能出現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質本來就顯得文靜,那么有可能因為父母嚴厲地管教而出現退縮,害怕挨罵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當然也有可能會是家長眼中的乖寶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此外,也有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畏縮特質,使孩子不敢與人溝通,無法獨立進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喪失問題解決能力。
*孩子因為經常挨罵,因此常常沒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較不足。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進,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
*若屬于外向型的孩子,則有可能在年紀小時完全服從家長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齡段之后出現反彈、反抗,而有愈來愈頑皮的傾向。
【教養小幫手】
嚴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標準時,即以責罵或是打罵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實并不能達到真正的效益,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1.明訂賞罰,給孩子信心:加強幼兒行為訓練,及認知反省能力,對于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訂立一套準則,并且有延續性,并在孩子達到時給予肯定。即雖然嚴厲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給孩子信心。
2.避免情緒性字眼:父母需要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具有指標性作用,還是只是情緒性的反應,并防止自己出現情緒失控,甚至是怒罵孩子的舉動。
3.清楚地表達指令:有時孩子也會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犧牲品!當父母表達指令時,需完整且明確地表達指令,且需配合語氣。否則幼兒可能會因為聽不懂家長的指令,或是指令太過模糊,而無法達到要求,讓惱怒的父母覺得孩子笨。
4.讓孩子感受關心:一般來說,若孩子的個性屬于較文靜的,會明白父母嚴格背后的關心;但若本來就屬于個性比較沖動的孩子,則會認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煩。因此,父母就算要采嚴格的教養方式,最好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嚴厲背后的關心,如此才不易形成親子問題。
教養模式2:雙方均放任
傳統的東方親職教育往往是權威式的教養模式掛帥,但現今由于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因而教育方式已經逐漸由放任式取代,而放任又可約略區分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養的適度放任,及較偏向東方完全寵溺型的極端式放任。
而適度地放任孩子,也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唷!所謂適度的放任指的是,較偏向西方民主式教育的放任法,即以不打、不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較大的發展空間,任其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及創造力,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
另一方面,過度或極端式的放任教育,則是指,讓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來進行,使孩子經常主觀地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較無法體諒他人,這種多半易出現在由長輩帶養的孩子身上。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采取較偏民主式的適度放任教養模式,孩子可能會較有創造力:但如果采行的是寵溺式的過度或極端放任教養模式,一味地溺愛孩子,則可能會使孩子無法分辨是非對錯。
適度的放任(偏民主式):
*也就是采取較偏民主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孩子在較無壓力的環境下,會顯得較有創造力及想象力。
*由于與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也會與同儕走不一樣的路。
*但因孩子活潑、好動、愛發問,因而在進入教育后,也有可能會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
過度或極端的放任:
*指的是一味地放任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給,很容易寵壞孩子。
*此種教養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責,可能會無法接受,而出現退縮,甚至是無法面對事實的情況。
*由于從小就被照顧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學還不會穿衣、水果不磨成泥就不會吃等。
*因自小即受寵愛,因而常缺乏替別人著想的心,也常表現得自私自利,不愛與人分享。
【教養小幫手】
當家長對于孩子的教養方式屬于任其自由發展或是一味地溺愛時,往往會在孩子入學后,產生一些教養上的困難,而使孩子不適應,甚至是產生人際困擾,因此,不論您有多寵愛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力,適度的生活常規訓練仍是必要的喔!
教養模式3:一方放任,一方嚴厲
一般傳統的教育法多半是嚴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親雙可方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錯的教養方式。但若父母親經常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親針對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么一個寬松,一個嚴厲,反而可以讓孩子得到一絲喘息的空間,避免彈性疲乏。但若父母雙方本身對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經常有沖突,那么就有可能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如父母親當中有一人認為孩子下課后需要上才藝班,但另一人卻認為應該自己教,那么問題就不在嚴厲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雙方對事情的看法不相同,當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爭議時,就會對孩子形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孩子可能會很世故,很會看父母的臉色。
*或是父母親當中有一人顯得強勢,一人顯得弱勢,孩子可能會衡量輕重,選擇與強勢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線,而使親子關系失衡。
*有時父母間教養不一致,是為了爭寵,與父母親的人格特質有關。即當孩子顯得比較喜愛父親時,父親會顯得滿足。不過,當父母為了討好小孩而出現種種不客觀的取悅舉動時,可能會干擾教育,而使孩子產生投機的心理,如:有需要時,就會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較扭曲的人格特質,像是:無法客觀地評斷事情的是非善惡、以物品來取悅他人。
【教養小幫手】
現代父母教養的不一致性,經常出現在孩子的課業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課到底要逼多緊才好?
1.避免爭執,維持教養一致:但不論父母親對于該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異性,最好彼此商議出一種處理方式。也就是說,教養的重點是,雙方該如何溝通。
2.溝通重點,各退一步:當父母雙方對于孩子的教養理念出現分歧時,該如何溝通呢?一般由于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通常較長,因此,會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來教導:但由于父親經常是一家之主,對于家中的大小事具有決定權,所以就容易爭執不下。
建議此時不妨各退一步,設法取得共識。例如:媽媽比較重視孩子的課業,那么孩子的課業就由媽媽負責,爸爸希望孩子體能好,那么戶外活動就由爸爸負責。根據夫妻的各人專長,來將事情份類,如此較不易產生沖突。
正確教養孩子的模式:孩子是產品,還是人?
“您把孩子當成一個重要的商品嗎?”現代父母在教養模式上,經常采取嚴厲與放任兩種極端的模式,怎么說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慮,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嚴格地規定孩子學東、做西,給予孩子極大的壓力。另外一種父母則是因為生的少,而把孩子當做寶,常不舍得他挨罵,不敢指責孩子,因而常采取放任的教養模式。
但其實上述的兩種極端教養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長能停下腳步,轉換一下思維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養方式來達到平衡,如此才是對孩子有助益的教養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教養的目的是在養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人,而非制作一個滿意的作品。因此,給予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孩子才能有創造力、想象力及競爭力。
父母育兒風格決定教育效果
教育孩子,什么方法最有效?是講道理、培養習慣,還是為孩子做出榜樣?為什么同樣的方法有的人用有效,有的人用卻無效?
其實,一種教育方法是否有效,關鍵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什么樣的親子關系中運用。
將近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家就發現:父母的養育風格,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質量,是影響教育效果的神奇“開關”,對于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影響深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