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度教育社區 作者:陳忻 2009-12-08 10:14:58
第14章 “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只是一個孩子!”
--平等對待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1、一個教子習慣的假象實驗
讓我們先來做一次有關教育習慣的假想實驗:
首先,設想你和4歲的兒子正在客廳里一起看電視,看到高興處,得意的孩子想都沒想就把穿著鞋子的雙腳放到了那張新買的沙發上。此時,你會做何反應呢?
請找一張紙,寫下你遇到以上情況時可能表現出的反應:包括表情和語言。
好!再設想以下這種情況:
一位朋友來到你家做客,他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兀自坐到這張嶄新的沙發上點起了香煙,不幸的是,眉飛色舞的他把還帶著火星的一點煙灰掉到了沙發上。你看到了,你會做何反應呢?
請再次在紙上寫下你可能的反應:同樣包括表情和語言。
對比這兩種反應,它們有什么不同嗎?從中你是否感悟到了什么?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通常情況下,很多父母會做出如何的反應。
第一種情況下,他們很可能會馬上皺起眉頭說:
“馬上把腳從沙發上拿下去。”
“體面的人從來就不該把腳放到沙發上。”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話,就該把腳從沙發上拿下來。”
“我建議你再也不要把腳放在沙發上了。”
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下,沙發的主人一般不會給予指責或威脅。一部分人可能會忍住心頭的不快繼續談話;比較坦誠或者更有勇氣的人也許會面帶微笑,委婉甚至略表歉意地提示:
“不好意思。這張沙發才買不久,挺貴的,我很愛惜它。”
“我有些擔心煙灰會不會把新買的沙發燙壞。”
在朋友面前,人們一般都會盡量克制自己,輕易不去命令、告誡、威脅,即使是忠告也是如此。因為大部分人都十分尊重朋友,把朋友看成與自己一樣有著足夠的智慧和成熟的心態。他們認為如果直截了當地要求朋友怎么做,意味著打破了相互之間的平等感,會令對方難堪。所以,他們盡量選擇不會破壞對方尊嚴的表達方式去處理沖突,相信朋友也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許對方自行選擇改變行為的方式。
如果你在紙上記下的兩種反應類似于此,這表明你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并沒有像平等對待朋友那樣,平等地對待你的孩子。
我們每天都可能采用了不平等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這也就難怪孩子不會像朋友那樣體貼你的難處,尊重你的感覺。對于你所顯露出的人格不平等的態度,孩子往往會抗拒、回敬、防范甚至敵視。因為孩子覺得受到了壓制,如果這種不平等的對待發生在公開場合,他們就會覺得非常丟臉。
2、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就沒有責任感。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在家里缺少責任感,不考慮父母的需求。其實,責任感和價值感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為能對他人產生影響,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且從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
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責任心?責任心是成年人才能夠擁有的。這樣的想法更是極其錯誤的。
湯姆的媽媽原來也是這樣認為的,不過,一次意外的機會讓她徹底改變了想法:
3歲的湯姆在媽媽眼里和其他的同齡孩子實在沒有什么區別,除了會吃會喝之外,最多會玩玩玩具什么的。她也從來沒有指望孩子會去照顧別人、懂得處世之道,更別說什么價值感和責任感了。
有一年,因為爸爸工作調動,他們全家搬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湯姆進了新的幼兒園,結交了新的伙伴。
兩個月后,幼兒園要開家長會,邀請湯姆的媽媽去參加。媽媽對這座城市還沒有完全適應,也從來沒有去過那家幼兒園。在去參加家長會的路上,媽媽半開玩笑地對湯姆說,“湯姆,在你們幼兒園里,我可是一個人都不認識,我有些緊張,到時候你可得幫幫我呀!”“沒問題!我認識那里的每一個人,包括那些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湯姆認真地回答。
湯姆的確幫助了他的媽媽。他負責地陪媽媽來到會議室,非常嚴肅地把媽媽介紹給校長以及其他老師,并且認真地將小朋友一一指給媽媽看,告訴媽媽他們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的爸爸或媽媽。接著,湯姆把媽媽帶到一個沙發面前,并給她端來了一杯水,“媽媽,你先坐在這兒,我去趟廁所,一會兒就回來。”
你看,這就是3歲的湯姆表現出來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媽媽很震驚,也為此感動和驕傲。從此,媽媽改變了原先那些主觀的認識,開始平等地對待湯姆了。
“把孩子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這是許多父母難以準確理解并做好的事情。什么是平等?有些父母簡單地認為,對孩子過于嚴格可能就是不平等,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其實,父母對孩子實行寬松政策,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父母壓抑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以滿足孩子的欲望,也不叫平等。平等意味著尊重對方的需求,相信他的智慧和能力,信賴他的品德,理解并允許他保持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
正是因為湯姆的媽媽在無意之中,表現出了與湯姆的平等關系,這才大大激發了湯姆的價值感和責任感。媽媽告訴兒子,自己有些緊張,意味著媽媽信任湯姆的品德:不會嘲笑他人的窘迫;媽媽希望湯姆幫忙,意味著媽媽相信湯姆的能力。在親子關系中,平等的前提是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有一定的優良品德,也有一定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同時,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情感需求。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只是孩子的生活顧問、孩子的榜樣,當然有時也會是孩子的領導,但是領導也需要平等地對待下屬呀。
3、如何尋找機會培養孩子的價值感
有些家長把培養價值感和責任感看做比登天還難,他們可能還會抱怨:我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到處都是。美國的家長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媽媽就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換尿布的時候,媽媽說:“來,大衛,幫媽媽拿好你的小襪子。呀,你真能干,居然自己可以把尿布拿過來。”即使是幾個月大的孩子,也會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肯定。孩子在稍微大一點,允許他們自己吃飯,自己洗手,自己把尿布拉上去,同時父母還要給他們贊許,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既信任他們的能力,又肯定他們的價值。
另外,不要對孩子太嬌慣。在美國,孩子走路跌倒或不小心碰到身體的某個部位,一般家長都一笑置之,有的家長甚至還開開小玩笑。如果確實是碰疼了,媽媽也只是揉一揉,親一親:沒關系,一會兒就不疼了。而中國的很多家長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做法,那就是,遷怒于其他物體。比如,是凳子絆倒了孩子,媽媽會說:“我們打凳子,害我們寶寶跌疼。”于是媽媽做勢打凳子,而孩子因為轉移了注意力,也就不哭了。這一招有個很吸引人的短期效應,那就是小孩的注意范圍很短,很窄,一旦他注意了另一個事物,他對之前的微疼就不再注意了。媽媽覺得這招很靈:瞧,孩子不哭了!可是這一招有個很不好的長期效應,那就是,孩子認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轉移責任。比如凳子絆倒了他,本來是他的責任,媽媽應該告訴他,下次走路要避開凳子,注意凳子的腿,等等。但是如果遷怒于凳子,給孩子一個信息: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替罪羊”。長此以往,很難期待這樣的孩子有著極強的責任感,推卸責任倒有可能是他的拿手好戲。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面的擴大,孩子價值感和責任感的內涵也會增長、擴大,不再局限于家庭。但是,從家庭中培養出來的對父母、對家庭的價值感和責任感卻是孩子未來責任感的基礎。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記述過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一天,教師們正在談論西西里島發生的巨大災難:地震徹底摧毀了墨西拿城,數千人喪生。一個大約5歲的兒童站了起來,走到黑板前寫起來:“我感到很難過……”。我們注視著他,估計他將對發生的事情表示悲傷。但他繼續寫道:“我感到很難過,我只是一個小孩。”這實在是一種奇怪的言論。但這小家伙接下去寫道:“如果我是一個大人,我就能夠去幫助他們了。”這個孩子的母親平時在街頭販賣藥草養家糊口。據說,孩子常常為勞累的媽媽捶背,因為他體諒媽媽走街串巷很辛苦。
平等對待孩子,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可以從一些非常具體的小事做起。
比如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像擦桌子、掃地、澆花等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對家庭、對父母的重要性。
在孩子哭泣時,如果可能的話,就讓他在你的懷抱中盡情地哭吧,這樣,你告訴了他:你尊重他的感覺、認同他排解困惑和痛苦的方式。
當孩子因遭遇麻煩或困惑向你嘮叨時,請樹起耳朵,閉上嘴巴,讓孩子就像對老朋友傾訴一樣把內心的煩惱排除掉,這種做法傳遞給孩子的是:父母理解孩子的處境,認同他發泄情緒的做法,相信他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扮演的是顧問的角色,而不是上帝的角色,這種做法傳遞給孩子的是:父母相信他自己具有相當的智慧,能夠解決出現在他面前的問題,只是他還需要父母的一點點鼓勵和支持而已。
當父母遇到麻煩或心情不好時,跟孩子交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信賴,信任他是一個善解人意、并樂于幫助他人的人。
謹記 缺少價值感和責任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往往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物質性的輕浮事物而吸引并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這種光怪陸離的社會里,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就顯得更為重要和必要了。
<<相關內容
《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目錄
第1章 “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相當的分析:他們事先考慮行為并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后果。詳情<< |
第2章 “我就是不吃!”--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 如果父母在孩子挑釁的時候不能掌握局勢,他們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制造了可能持續一生的傷心。詳情<< |
第3章 我哭,我哭,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注意兩件事情:一、你要學會堅持。二、隨時用語言解釋你的行為。從小開始,堅持跟孩子解釋你的行為。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會比較講道理,而且聽得進去道理。 詳情<< |
第4章 “我不要打針,我怕!”--抓住挫折帶來的機會 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于讓他‘心想事成’。”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這種態度逐漸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付一切。 詳情<< |
第5章 洛克菲勒的家規--獎勵常常比懲罰更有效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獎勵的方法,可能他們把獎勵看成了“溺愛”或者“賄賂”。“獎勵”這種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一種觀念上的誤解而被大大忽視了。 詳情<< |
第6章 "我很想要那個玩具,可是媽媽不喜歡。"--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你要經常解釋你的行為,你為什么要責罵他,或者你為什么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并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詳情<< |
第7章 “你還小,讓我來幫你!”--不必要的幫助阻礙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發展 缺乏兒童心理發展知識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時間進程,錯過了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詳情<< |
第8章 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在等待中學習克制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么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詳情<< |
第9章 "嗚嗚,媽媽,瓊今天又欺負我了!"--讓孩子通過自衛贏得自尊 自衛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嚴。詳情<< |
第10章 "不是我干的!"--制止孩子撒謊的幾個技巧 孩子小時候因為是非觀念不清而說謊,他們多數會說出其實是他希望的結果,漸漸長大后,則用說謊來逃避麻煩。對于父母而言,讓孩子知道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面,說謊都會陷入更糟糕的麻煩中,這非常重要。詳情<< |
第11章 "別走!別離開!帶上我!"--改變孩子的依戀心理 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后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前,父母一定要再三告訴孩子你會回來,并向他說明你會說到做到。父母應該時常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能夠自己獨自一個人玩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詳情<< |
第12章 "你不認錯就永遠別回家!"--在懲罰孩子時也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我們確實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讓孩子在受到嚴厲懲罰時,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詳情<< |
第13章 只做"開門人"--有效溝通從消除10種交流障礙開始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嘗試著敞開心扉,卻常常以失望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后卻發現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不再來"煩"你了。詳情<< |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