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09-12-04 16:17:20
近年來,家庭教育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家長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由得陷入思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可孩子卻為什么越來越難教育了呢?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家長怎么樣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適應性原則。
現在,成人要想活得富裕、活得有尊嚴,需要的是頭腦,教育孩子也一樣。有的家長在社會上很風光,為什么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一心鋪在孩子的身上,為什么也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思考、缺乏頭腦、缺乏適應性。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長一廂情愿、高高在上達不到任何效果。家長只有放下架子,主動的去適應孩子才能取得成功。鄰居家的孩子聽話,學習好,是孩子的性格特點、家教適應性決定的。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熟悉了孩子的特點,再去想教育的方法、手段,做到有的放矢,還能教育不好孩子嗎?心理學里有一個詞叫不良互動,專指在人際交往中,那些達不到效果或有害的互動。家長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去思考、想辦法,很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果您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問題,一定要考慮是否正重復著無效的教育方式?是,馬上改正。我相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能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制定教育方案,如果能竭力避免無效的教育方式,您的孩子就一定能成才。
另外,家教中不應該注意適應社會教育的大環境。過去,孩子不聽話,家長上去就打,無可厚非,而且效果很好,現在行嗎?什么原因?主要是教育的大背景不一樣了。如果現在還在教育孩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應該是教育的悲哀,是社會的悲哀。在這個問題上,家長應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富而不驕,窮而不卑就可以了。當然,適當的時機,讓孩子吃一些苦頭,也是很好的,但不要刻意追求。家教的適應性還體現在對社會多元文化接納,大到網吧、游戲廳、音樂,小到衣著、發型、服飾。有的時候孩子也許是因為新奇、或釋放焦慮而標新立異,這時候如果家長采取接納的態度,真心的引導,孩子還是不難改變的。這時候如果家長采取無理阻撓的辦法,會使孩子越走越遠,直至不能教育為止。
二、空間性原則。
我經常聽到家長訴苦:“孩子跟我沒話說,一問成績就煩!”我還遇到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十五、六歲了,家長還在幫助孩子洗內衣內褲。這兩類家長都沒有構建好與孩子的邊界,也就是沒能給孩子留出很好的空間。在教育孩子上,不把握空間原則,很難成功。
所謂空間:一是孩子生存的空間;一是孩子的發展空間。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里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同學的認可、上課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課下作業又多,在學校里孩子的生存空間已經很小了。這時候,如果到家里能得到家長的溫暖、關愛和幫助,孩子也應該能有所改變。可到家里以后,得到的卻是家長的斥責“你咋這么笨,才考了這么一點分。你看人家某某,學習多好,多給家長爭氣!”“不許玩,寫作業。又被老師找家長,你不嫌丟臉,我還嫌丟臉呢!”結果,在家里又失去了生存空間。試想,如果我們大人,在單位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在家里又被家人批評沒本事,我們的心情又會是怎么樣的呢?故此,家長朋友應該衡量一下孩子的生存空間到底有多大,在學校里得不到溫暖的,在家里我們多幫幫孩子,讓他順利發展;在家里放任自流的,我們多加管束。另外,孩子大一點后,我們要注意到給孩子提供私密空間,尊重孩子,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現在的孩子身體素質好、智力水平高、接觸面廣泛,發展后勁足,家長如果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有的家長說:“孩子二年級的功課,我還能懂一點,五年級的我就不會了。”這是一個好的資源!如果孩子自小就被家長牽著鼻子走,那實際上是噩殺了孩子的發展空間。你不能輔導孩子,并不能證明你不能引導孩子。為孩子提供發展空間:一不要對孩子干涉過多,尤其是學習上;二要使孩子嘗到自主發展的樂趣;三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女兒讀小學二年級,前幾年就買了好多兒童讀物,很多書都因為識字不多不能讀。現在識字多了能讀了,她卻不喜歡讀了。怎么辦?我認為硬逼著她讀,不會有很好的效果。你給她提供了發展空間,她不發展怎么辦?等。直到有一次上圖書大廈,她要求買一本《格林童話》,我說:“買可以,要等到把家里的書讀完。”現在女兒一有時間就努力地讀家里的書,爭取早日讀完,好買《格林童話》。現在有不少上高中、初中的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學習很吃力,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沒有看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家長只知道逼成績,而不能去引導孩子找回發展的空間,是很讓人痛心的。
三、近因性原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第一次這個教育的好資源。孩子第一次遇到的成長中的問題,家長一定要考慮好處理的方法,如果處理不當,再想扭轉的話,往往要花費幾倍的力氣。孩子第一次要買喜歡的小食品、玩具,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拿家里的錢,第一次隱瞞考試成績,第一次打架,第一次有異性給寫條子,第一次夜不歸宿,第一次上網吧等等,如果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里有個名詞叫“近因效應”是指近期發生的事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我認為近因性原則就是指把握住近期的教育資源。它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握住第一次;二是消除以往的成見影響。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也是有原因的,家長必須要多思考,弄清孩子行為的原因,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帶著成見教育孩子。多好的孩子也會犯錯誤,該批評也得批評;多不好的孩子也有好的時候,該表揚也得表揚。我見過不少家長持著孩子學習不好就哪都不好,孩子學習好則哪都好。這實際上是家長的面子問題在搞鬼。如果你過去一直認為你的孩子不好,那從現在起拋棄成見,只關注孩子現在的表現,尤其要注意他做得好時,你要表揚他;他做得不是實在不好,你不要批評他。你會發現,你的孩子不象你想得那么糟糕;你還會發現,你的孩子正在朝令人滿意的方向發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基礎,家長教育方法、技巧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家長若能把握住適應性、空間性、近因性這三個原則,應該能夠為家庭增添一絲溫暖、為孩子增添一些健康成長的動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