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度教育社區 2009-11-27 13:18:03
學生違紀,家長請客送禮就能不了了之;學生按成績排列座位,家長可以通過打點老師把座位從后往前調……當下我們如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對現實具備基本的感知能力,就會覺得以上的林林總總實在不值一提,充其量也就夠得上一個輕飄飄的詞語“不正之風”。然而,就是這些東西,現在卻搭上了一條孩子的命。河南省新密市實驗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李金川,留下了對學校“不正之風”不滿的遺書,在宿舍服毒身亡,年僅19歲。
雖然李金川的父親拒絕了政府給的6萬元撫慰金,執拗地想為兒子之死討一個“恰當的說法”,但從新聞披露的事實看,要找到一個應該為李金川之死負責的直接關系人并不容易。“不正之風”,所謂“風”者,本身就已經昭示,沒有明確而又具體的主體。
正是因為“不正之風”的這種特性,李金川的以死抗爭就顯得格外悲愴。對生存者,對成年世界而言,真有價值的只剩下一個問題:對身邊的一切,我們已經習慣,已經學會逆來順受,那么,我們該不該教孩子去抗爭?
這首先是一個關涉道德的問題。按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如果對這個問題給出否定的回答,那是有明顯的道德風險的。然而這更是一個與現實利害緊密相關的問題。一個把孩子引向幻想,教他不與現實妥協的人,會是稱職的家長嗎?輕者,會導致其成長路上的到處碰壁,重者,理想的幻滅會帶來更可怕的后果。實際上,作為家長,也許只有一種選擇: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讓他放棄抗爭,學會與現實妥協。
但是,教育本來就是催人求真向善的,但當某一天,居然發現,教育孩子求真向善時,結果他走向反面,真不知這是誰的悲哀?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