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合 作者:陳忻 2009-11-25 10:30:21
第6章 “我很想要那個玩具,可是媽媽不喜歡。”
--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1、菲菲的生日
今天是菲菲的生日,媽媽和菲菲都希望度過愉快的一天。媽媽帶著興沖沖的菲菲來到菲菲最喜歡的一家玩具店。
媽媽:菲菲,你喜歡哪件玩具?今天是你的生日,媽媽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菲菲:哇,太棒了!媽媽,我喜歡這輛小汽車。
媽媽:不行,不行,這是男孩子玩的。咱們換別的吧。
菲菲:那,這個組合模型挺好玩的,我要這個。
媽媽:這對你來說太難了。挑一些女孩子玩的玩具嘛。
菲菲:那就這只小山羊吧,多可愛呀。
媽媽:你不是已經有很多毛絨玩具了嗎?
菲菲:可是我沒有小山羊啊。
媽媽:你有小狗、小熊、小白兔了。菲菲,你看那邊的娃娃怎么樣?它們都挺可愛的。
菲菲:嗯,那我就買那個娃娃好了,穿白衣服的那個。
媽媽:不要白色的,還是買粉紅色的吧。
菲菲:不,我喜歡白色的。
媽媽:白色的一下子就弄臟了。粉紅色的多好呀。
菲菲:不要,不要。我就要白色的。
媽媽:你怎么這么任性?粉紅色的多可愛呀。老板,給我那個粉紅色的娃娃。
菲菲:不要,我要這個白色的。
媽媽: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呢?再這樣就什么都不買了。我們走!
結果,菲菲什么也沒有得到,還挨了媽媽的罵。
任性不講理的,其實是母親。明明承諾“要給孩子買她最喜歡的”,可當菲菲真的選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這位媽媽卻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挑剔這個不好、那個不行,最后變成“不是媽媽選的都不能買”,并且反過來責怪孩子不懂事。起初,菲菲勉強忍受了母親的干涉,但最后終于忍無可忍,進而反抗。這是必然的結果,支配欲旺盛的父母常常會這樣引起自己與孩子的沖突。
2、你是支配欲旺盛的父母嗎?
何為支配欲旺盛的母親嗎?
本質上,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總要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的需求、感覺和喜好。
越是這樣的父母越喜歡假裝自己很開明。
越是這樣的父母越容易責怪孩子太任性。
固然,成人的選擇會更有理性,這位母親每次否定菲菲選擇的理由也都很合理。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母親是否應該指導孩子的選擇,而在于成人是否具有一種能力和習慣:去理解孩子的感覺、尊重孩子的權利。
作為成人,請設想一下,如果上司許諾給你一些權利,放手讓你做出自己的判斷,去獨立完成一件任務。但是,在事情的進展過程中,他卻一步步阻擋你的選擇,“引導”你朝著他確定的方向前進,你會做何反應呢?你一定會覺得這樣的上司令人無所適從,甚至生厭。他既不遵守自己的諾言,也不信任你的能力,更不尊重你的感覺。
再回到第一個例子。我們說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畢竟不夠成熟。媽媽完全有理由擔心菲菲在購買玩具時可能因為忽視一些因素,做出欠考慮的決定。比較聰明的做法是,媽媽可以預先給菲菲提出一些建議,做些解釋和規定,允許菲菲在一定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判斷力。例如,媽媽可以規定:
。婢叩膬r格必須在多少錢以內。
。毁I危險、易損壞或容易弄臟的玩具。
。毁I標有不適合菲菲這個年齡玩的玩具。
這樣,既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發生上述那種令人不快的沖突,也能滿足菲菲母親的要求。
3、預先的坦誠聲明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
預先的坦誠聲明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對成人如此、對孩子亦如此。
預先說明自己的立場,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另一方面,也傳遞出尊重對方的信號:我看重你對我建議的看法,并希望你能合作。
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完成一件事情,即使是在一個具體、狹小的授權范圍內做出的自我決定,都會令人產生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如果你真的尊重孩子,就應該尊重他的各種人格需求。
中國的傳統文化宣揚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和服從,卻很少提倡雙方的尊重。甚至到了現代,許多父母仍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染上了過于旺盛的支配欲,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忽視了孩子的獨立個性,有意無意地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和設計去發展。
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成人后缺少勇于承擔責任的勇氣,逆來順受,被人視作“畏縮者”、“膽小鬼”!×硪环N則具有非常強烈的逆反心態,對于任何權威都懷有敵意,企圖挑戰。他們成人后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會處處碰壁,最終變成性格乖戾的“孤家寡人”。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都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支配欲旺盛的父母”。聰明的父母應該會平衡對待孩子的尊重和正確引導。
尊重孩子應該從小開始,并貫穿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要和孩子平等對話,注意和他們對話的語氣,傾聽他們的想法。
第二、注意對孩子的評價,小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做出消極評價。
第三、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第四、不要當著旁人教訓孩子,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
第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辨別是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會選擇自己的人生目標。
第六、尊重孩子不等于盲目遷就孩子。
在一個家庭里,最怕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劍拔弩張的氣氛。只有在雙方尊重的環境里,家長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孩子,而孩子也更容易心服口服。
在尊重氣氛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后他們會懂得該如何去尊重他人。這對他們成人后的生活質量會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相關內容
《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目錄
1、“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相當的分析:他們事先考慮行為并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后果。
如果父母在孩子挑釁的時候不能掌握局勢,他們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制造了可能持續一生的傷心。
父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注意兩件事情:一、你要學會堅持。二、隨時用語言解釋你的行為。
從小開始,堅持跟孩子解釋你的行為。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會比較講道理,而且聽得進去道理。
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于讓他‘心想事成’。”
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這種態度逐漸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付一切。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獎勵的方法,可能他們把獎勵看成了“溺愛”或者“賄賂”。
“獎勵”這種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一種觀念上的誤解而被大大忽視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