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網 2009-10-21 10:16:32
一口氣讀完張文質老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下載此書電子版),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無論你到哪里謀生,無論你生活多艱辛,請一定帶上你的孩子!我們家鄉也有這樣一句普通卻包含生活哲理的老話: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我的理解是自己的孩子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教育,因為父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家庭則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學校,家庭教育是人成長的根部,更是人成才的根本。
“分離”從分床開始
我們要及早讓孩子知道,人生在世要“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我們要創造機會,讓他從“母體”分離出來,否則,當他成人了卻不能獨立,那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女兒3歲時,我們便開始讓她自己睡一張床,這樣盡管我們晚上的睡眠質量會比同孩子睡在一張床上要差一點,但這樣的安排對她將來的發展也許會更好一些。為了使女兒懂得自立,女兒剛開始學步的時候,我們常常放手讓她走一兩步,有一天晚上我們將她放在大門旁,讓她自己走回到房間,對她喊著:“馨馨,走過來!”初學走路不知道控制平衡,但她還是晃晃悠悠走了十多米,撲進了我們的懷抱。女兒從小就喜歡吃煎雞蛋,當她長到5歲時,我開始引導她跟我學煎蛋,而她真的很快就學會了。
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萬不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早晚他們總是要離窩的,我們不可能永遠讓他們生活在我們的翅膀下。只有陪伴沒有分離,孩子就不懂得自立;沒有陪伴,只有分離,孩子就不懂得親情。
陪伴從分娩開始
家是溫柔的港灣,再苦再累,再難再險,當我們走進自己的家,感受到的是溫馨,是安全。當孩子在母體里感受到母體給他的安全,當他在降臨人世時感受到父母給他的安全,當他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家庭給他的安全,那么,當他長大成人以后,源自內心的恐懼很可能就會少一些。
我的女兒出生時是自然分娩的,當妻子緊握著我的手用力的時候,我想,我們的女兒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給她的安全的。當她發出第一聲啼哭的時候,妻子忘卻了分娩的疼痛,伸出了她柔弱的雙手,輕輕地撫摸著女兒。也許女兒的第一聲啼哭就是她母親交給她的,也是我們對孩子的第一次自立的培養。
平安分娩是女兒降臨人世間的第一個感受:安全。平安降臨,在她今后的人生中,就會少一分恐懼,少一分磨難。我覺得自然分娩其實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最好的陪伴:同呼吸,齊努力,共命運!也許它給母親帶來的危險會大于剖腹產,但對新生兒來說,卻是他們一生的唯一。足月分娩,自然分娩,也是孩子產生安全感的源頭。
旅行從牙牙學語開始
父母應盡早培養孩子親近自然、敬畏天地的心態。張文質在書中建議父母帶著兒女去旅行,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平時對女兒最大的獎勵就是帶她去旅行,起初是周日帶她去附近的城里,然后是本省的旅游城市,而后是全國知名的旅游城市。當她能一個人獨立行走以后,我們帶著她出行,她從來不要我們抱著,也從來不要我們給她買什么東西。能夠出去玩,就是她最開心的事情。她8歲那年同我們一起去北京,她是我們這個團隊中第一個徒步登上八達嶺長城的!初二時,她隨學校去了香港、澳門,回來后寫的一篇2000字的《港澳印象》,當地一家報紙一字未改作了全文登載。
當孩子漸漸懂事了,旅游就應該成為他所讀的無字之書。古人早就說過:“無字書者,天地萬物是也。”自然山水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總是關在家里的孩子是長不大的。父母要創造機會帶著孩子到外面走走,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去聽、去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人世間的美好;在旅行中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家庭教育,關鍵在陪伴,怎樣陪伴是很有學問的,這學問就是一個字——度。陪伴也好,分離也好,怎么陪,何時分,很有講究。該陪伴時就要認真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及時放手。這“度”是要我們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慢慢習得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