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 總結文藝復興運動 (1)一個核心和中心: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 (2)兩個階段: 前期(但盯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達 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3)三個領域: 文學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思想領
2024-12-09
用 一、二、三、四 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一個實質: 資本主義初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2)兩重影響: 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迅猛發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但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其
2024-12-09
近代不同歷史階段西方殖民擴張的特點 (1)15世紀末至18世紀晚期:擴張主要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富,積累資本。手段具體包括搶劫財富、販賣黑奴、欺詐性貿易等。 (2)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目的是為了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
2024-12-09
19世紀至今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四次飛躍 (1)第一次飛躍是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 (2)第二次飛躍是理論到實踐到理想的實現。 ①理論到實踐:巴黎公社; ②理想變現實:俄國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飛躍是一國
2024-12-09
資產階級代議制統一性的表現 (1)一個核心: 代議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議機構(議會)。 (2)兩種政體: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項原則: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實行三權分立
2024-12-09
羅馬法的演變及影響 (1)一個趨勢: 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羅馬法不斷發展完善。 (2)兩個轉變: 由習慣法到成文法,《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誕生;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民法大
2024-12-09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1)從政治機構的設置來看,有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體現了人民主權這一特征。 (2)從運作方式來看,通過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證了每一個公民都有執掌最高
2024-12-09
20世紀三次巨變、三大偉人、三大理論 (1)三次巨變: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 (2)三大偉人: 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3)三大理論: 三民主義、毛澤
2024-12-09
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階段線索 (1)過渡時期(1949~1956) ①含義: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 ②三項舉措:過渡時期總路線; 一五 計劃;三大改造。 ③一個創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政策
2024-12-09
一二三 理解現代中國的外交 (1)一個政策和宗旨: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2)兩大貢獻: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提出 求同存異 方針。 (3)三個時期:
2024-12-09
對中國現代政治建設的認識 (1)兩種社會形態: 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2)兩個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兩部憲法: 《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
2024-12-09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認識 (1)一個主題: 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2)兩個特點: 向西方學習的層次不斷深入,逐漸突破封建思想束縛,中國人思想不斷得到解放;先進理論在革命實踐中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創
2024-12-09
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認識 (1)一條主線: 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和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變化而變遷。 (2)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物質生活的變遷; 二是生活風俗習慣的變化。 (3)三大因素影響: 一是歐風美雨的潛移
2024-12-09
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認識 (1)三次發展機遇: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 民間設廠 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放松。 (2)四個原因: 商品經濟的發展、外國侵略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
2024-12-09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的探索特點 (1)從最高綱領到最低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 (2) 從以城市為中心到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國共十年對峙)。 (3) 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展抗日戰爭
2024-12-09
六個第一 巧記辛亥革命 (1)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同盟會。 (2)第一次提出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 (3)建立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中華民國。 (4)頒布亞洲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中華
2024-12-09
農民階級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的特點 (1)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 ①含義:受地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現:太平天國運動首次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務,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動搖
2024-12-09
近代列強侵華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軍事侵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②政治侵略:通過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
2024-12-09
古代文學藝術發展的趨勢和原因 (1)趨勢: 日趨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識增強。 (2)原因: 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商品經濟發展。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
2024-12-09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1)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 (2)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
2024-12-09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演變 (1)諸子百家思想觀點: ①儒家推崇 人治 ,提倡 禮治 或 德治 ,即指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 仁政 。 ②法家提倡 法治 ,崇尚 以法治國 ,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
2024-12-09
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 往往遵循 厚往薄來 的原則和采取 倍償其價 的方法,政府在
2024-12-09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統治者大力推行 重農抑商 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
2024-12-09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個政策: 重農抑商。 兩個方面: 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 三大特點: 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于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四段歷程: 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
2024-12-09
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編輯推薦: 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
2024-12-09
選官和監察制度 一個根本目的: 強化皇權統治。 兩個層面: 鹽官吏和監察百官。 三個趨勢: 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鹽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鹽;鹽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 編輯推薦: 中考各
2024-12-09
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認識 一個集中: 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兩對矛盾: 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趨勢: 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
2024-12-09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個核心:王權。 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 編輯推薦:
2024-12-09
三農與民生 1. 常考設問:解決 三農 問題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堅持稅費改革; (3)加強、加大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等的力度; (4)注重調動農民的
2024-11-05
民主與法制 1. 常考設問: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可以取長補短,
2024-11-05
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 1. 常考設問:如何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和平穩定)發展,實現祖國統一 2. 答案模板 (1)堅持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的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2)互相尊重、
2024-11-05
侵略與反抗 1. 常考設問: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對外開放,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3)哪里有壓迫
2024-11-05
戰爭與和平 1. 常考設問: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 2. 答案模板 (1)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防止軍國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 (4)力爭在和平共處五
2024-11-05
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設問: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和認識 2. 答案模板 (1)積極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2)消極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等;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024-11-05
經濟全球化 1. 常考設問: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重視區域合作,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重視科技創新,促進
2024-11-05
改革與制度創新 1. 常考設問:從中外的改革中,獲得了什么啟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
2024-11-05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www.phoneweb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