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美中文網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09-12-02 10:35:03
摘要:無論你自己是否把你當作中國人,但在外國人的眼里,你還是個中國人,這個現象一直困擾很多 |
華人移民...... |
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兩種態度
作為第一代華人移民,心中總有一個疙瘩解不開:到底讓孩子身上多留點中國東西好,還是讓他們徹底融入外國人的社會,完全變成一個外國人好呢?
有人說,如果你是大學畢業以后才出國,那么,你就基本不大可能融入當地社會了。這話雖然可能有些偏激,但還是說出了一個道理,就是越晚移民越不容易融入當地社會。我們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吃的是國人愛吃的大米飯、饅頭、醬油,看的是中文的報刊,對融入當地社會似乎不大熱衷,也好像有一種很強的惰性。我們也常常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反正人家也不會接納我,我何必自作多情?
不錯,我們生著一張亞洲人的臉是永遠改不掉的。無論你自己是否把你當作中國人,但在外國人的眼里,你還是個中國人,這個現象一直困擾很多華人移民。這一困擾也同樣讓我們對下一代的培養目標產生了影響。這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比如在美國,我見到一種是父母完全把孩子當作美國人來養,家里不說中文,更不讓孩子上中文學校。孩子平時吃的是美國的快餐和西餐,交往的是美國朋友。總之,離中國圈子越遠越好,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美國人,才能徹底融入主流社會。
另一種父母則相反,他們經常對孩子灌輸中國文化,從小送孩子上中文學校,暑假帶孩子回國,以便讓他們對自己的根有所認識,讓他們吸取中西文化的精華,將來更成功。這些父母認為,不管你是美國藉還是中國藉,別人還會把你看成中國人。對此早有清醒的認識,以后被別人歧視時,心理承受力會相對強,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少一些。
第二代華人移民的尷尬
由此,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一位華人二代和一位老美一同去中國談生意。這位華裔不會說中文,更不用說讀或寫中文了。而那為老美中文學的呱呱叫,以至于老美為老中當中文翻譯。這件事本來也沒什么,人總有長處和短處,但放在這位華人身上,好象讓他非常尷尬,尤其是當地的中國人問起他怎么是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時,他無言以對。
我自己的孩子小時候回國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們中國話雖然能講,但別人一聽就不地道。去商店買東西,別人總是要問這問那,弄得他們也很不高興。現在情況要好多了。
第二代移民有的雙語都不錯,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我記得有位做過口譯的美藉華人抱怨:他去中國擔任口譯時,中國人看著他的模樣是個地道的中國人,因而似乎不放心他的美國英語是否純正,是否真能把他們的話翻譯成標準美語。理由是他能講一口沒有洋味的北京話,怎么看也不像美國人。一個華人不可能了解真正美國人的思維,也就不可能當美國人的代表。
在美國的情況有時也不會好到那里去,尤其你要是在一移民不多的地方。記得一位朋友的孩子,大概7-8歲時來美國,上大學時,他的同學一個勁地問他從哪里來的。他說來自中國北京。但他的一口美式英語很純正,把他們嚇一大跳。他們于是又問了:你英語為什么講得那么好,一點口音都沒有?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明白來自北京的華裔美國人是什么概念,這也就無形中增加很多煩惱。
說到這里,我想起剛到美國時與一位華人ABC的對話。我看他長的一副中國人面孔,就順口問:“你是那里來的?”他回答說:“洛杉磯。”我又問:“我是說你原來是那里人?”他仍就回答:“洛杉磯。”我不甘心,再次問道:“那你的家鄉是那里?”“洛杉磯。”他斬釘截鐵的回答。我正準備再追問下去:“你的父母從哪兒來?”話問到嘴邊,我又吞回去了,我發現他表情不自然,我腦子里閃過一個遙遠的關于華裔美國人的概念。
這件事對我的震動不小,從那以后,關于中國人從那兒來的,我只問一次,如果對方不主動告訴你,就不再追問了。
黑頭發、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漢字卻不識得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么不會說漢語?”外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英語怎么說這么好?”這就是所謂“香蕉人”。“夾縫中的人”也許是對他們所處的尷尬最好的形容。
華人諾貝爾獎朱棣文被提名美國商務部長時,華人都為他高興。朱棣文教授的一句“我不是中國人”引來很多中國人不快。心想:我們華人為他高興,我們熱臉貼他的冷屁股。據説朱棣文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到家里時,他的父親說:“身為父母,有子榮獲諾貝爾獎,當然非常開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國人爭了光。”這就是地一代移民的真實想法。其實,在這件事上,朱棣文也沒有什么錯,他本來就不是中國人,應當說,他首先是個美國人,我們也不要反應過度。實際上朱棣文對他的中國背景并沒有讓他羞愧,他在去清華大學演講時第一句話就是:“我非常自豪,我的父母都畢業于這所大學!”他為他的中國背景而自豪。但他的的確確是個美國人,他們愛美國,這有什么錯嗎?我們的孩子以后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誰也不會忘記,盡管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丁肇中用英語講話比用漢語更為得心應手,但是在諾貝爾獎授予儀式上,丁肇中就是堅持要求用自己的母語漢語致答辭,因為他為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呢?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中國學習過一段時間,對中國有一些了解,可能還好一些。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國外出生,對中國的了解完全來自父母的傳輸,則情況恐怕相當不樂觀。孩子們在學校或在各自的生活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會改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和態度,讓我們無所適從。
記得我的孩子小時候就因為他的小朋友們說中國的壞話而悶悶不樂。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同學們說中國人殘忍,吃狗肉。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對狗是怎么看的,他們的狗權往往比人權還要大。狗是人類的朋友,中國人竟然吃狗肉,這還了得?孩子回來和我們談起這件事,我們也為難。只好對他說,美國人不了解情況,中國人很多年前,有些地方確實有這個不好的習慣,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吃狗肉了。爸爸媽媽都沒吃過狗肉。
不幸的是,中美這兩個大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利益,一直沖突不斷。問你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中美發生沖突了,你的孩子會向著哪一邊?
去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對很多父母和孩子是個考驗。當時很多家里都出現了父母為中國隊加油,而孩子為美國對加油的尷尬場面。我們很多人雖然離開中國多年,現在不少人已經入了外國籍,但碰到像奧運會這樣的體育比賽還是自覺不自覺地為中國隊員加油。而孩子對我們就不那么理解了。我們是否也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為美國的體操隊員戰勝中國隊喝彩,我無意識的問了一句:“美國隊贏了,中國隊輸了,你高興呀?”孩子也不假思索地順口答道:“當然。”我這才恍然大悟。
有鑒于此,后來,我對奧運的很多比賽結果和糾紛都不予置評了。為了緩和氣氛,我只好這樣對孩子說:“我們都應當高興,因為比賽成績最好的兩個隊與我們都有關系,不管美國隊贏,還是中國隊贏。”孩子們對我這句話也大表贊同。
這種情況尚屬于可操控范圍的,可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我覺得無能為力。孩子越來越大,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當他們學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國際政治時,很多敏感的話題都會涉及,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以及與民主、自由、人權相關的部分。美國的教科書加上美國的老師,不大可能有什么對中國友善的話。我能感覺到孩子對中國的印象在變,他們談起中國的時候,沒有多少讓他們值得驕傲的,在朋友面前也有點不光彩,似乎只有與中國撇清關系才是最體面的方式。我有時問自己:讓孩子做中國人是否太沉重?
孩子大了,還有一個不受我們制約的因素是他們對自己婚姻大事的態度和選擇什么樣的人作為終身伴侶。說實話,對大多數父母來講,不參與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話說回來,即使我們想參與,恐怕也沒有這個權力。我對自己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我們這么多年的投資,如果連孩子這一點都沒教會,那再多的投資也可能是只賠不賺了。
結語
早在1996年駱家輝當選州長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曾說,駱家輝是數百萬美國亞裔移民中值得驕傲的人,“這些亞裔移民用他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家庭價值觀和他們作為公民的良好表現,增強了美國的力量。他代表著我們大家都能夠實現的未來。”那么,就讓這位美國前總統的話來作為本文的結語吧。祝愿我們的孩子們既保留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又能堅定不移、勇敢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一個所在國和中國人民都歡迎的人。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